>“国宝云子”系列报道 ▏征途犹与梦相关——云子流衍(三) > 企业新闻 > 云子新闻 > 首页

目前您在: 

“国宝云子”系列报道 ▏征途犹与梦相关——云子流衍(三)

2021-07-15

“绝艺如君天下少,闲人似我世间无。别后竹窗风雪夜,一灯明暗复吴图。”,杜牧的这一首《重送绝句》定格的是风雪夜诗人自己复盘曾经的对弈棋局。在时间缝隙的辗转与奔涌中,千年以后送给云子,送给云子重生的缔造者云南围棋厂,恰当且惬意。

微信图片_20210513122633.jpg

六十七岁的何华封,经历了云子的光辉岁月

这是不久前那个春风夹杂着樱花香气的上午,面对何华封老师时的感觉。此时的何华封,虽然早已经卸任了云南围棋厂第四任厂长,目前的身份是“云南围棋子”的传承人,但并没有被岁月消磨曾经的锐气,言谈之间甚至还有些年少人的勃勃生气。

从他口中,云南围棋厂四十年历史,从涓涓细流到百川归海,被一一拾起。


1980 年,昆明十二中校办工厂根据围棋竞技形势和国内外市场的需要,经昆明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云南围棋厂。

同年,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正式注册“云”字牌云子商标,同时被认定为著名商标。

同年,“云”字牌云子被评为省优、部优产品。同时,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,注册“云”字牌商标,并认定为著名商标。

同年10月“云子”获云南省、国家轻工业部颁发的“优质产品”证书,授予名牌产品称号。

6.png

我们读历史书时,经常会感慨:很多历史大事件明明在当时绝对万众瞩目,但是如果被史料还原,往往寥寥几笔带过,很多细节不明所以。以上三个“同年”所叙述的,同样也是如此:著名商标、部优产品、优质产品这三项荣誉,如果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,很难理解其含金量。同一年获得这么多荣誉,完全可以想到:这并非云子1980年突然发力,而是多年厚积、彼时薄发。

同时也说明:1980年是“云子”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。一个校办工厂能够迅速的挂上“云”字头,成为省级企业,可以想见当时云南对于这块“名片”的重视以及恢复辉煌的渴望,更说明十二中在“云子”的生产研发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。

5.png

云南围棋长厂第一家门店

 另外一个需要说明的是:即使已经更名为“云南围棋厂”,但是工厂仍然隶属于十二中,直到2011年10月才完成了从昆明市第十二中学的分离工作,隶属关系归属于昆明市官渡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管理,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位于官渡古镇的“云南围棋厂”。

从1981年欧洲围棋锦标赛首次把“云子”作为大赛优胜者奖品开始,云子开始了又一轮的艰辛创业,同时也开始了新的辉煌,这一切,都是由云子本身的质量特点、工艺流程、产品美誉度决定的。至于工艺流程,我们将在后续报道中重点阐述。


1974 年至 1989 年云南围棋厂,经过三任厂长: 刘正邦、罗桂元、谢龙轩和何华封,以及新“云子”主要研制人王启宇和他的继任者林夷民等,经过艰苦创业,精心制造,不断改进配方和生产工艺,使“云”字牌云子更趋成熟和漂亮,其包装美轮美奂。当亲眼目睹这黑白“云子”的风采时,才会亲身感受到这新“云子”如翠似玉的奥妙与神奇。

微信图片_20170717092111.jpg

这种棋子正面微凸,底面扁平,弧线自然,古朴浑厚,手感舒适,更有冬暖夏凉之感,色泽柔和,造型优美别致,棋子的质量适度,强度较好,失手落地而不碎,置于盘上稳定,着盘铿锵。那白子洁白如玉,呈蛋青色,晶莹剔透;那黑子呈墨绿色,墨绿似黛, 乌黑透碧, 对光而视, 棋子的边缘会出现一种神奇的光环,宛若深潭秋水,雅而可人。这的确不是一般的围棋子,真可谓是稀世“手谈珍品” 。其包装也深受弈者和收藏者的喜爱。

       

jiangpai4.jpg

        1974 年至1987 年,是研制新“云子” ,创造新品牌,开辟新天地,为“国宝云子”奠基的艰难创业时期:1987 年,“云子”产品获“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”一等奖。新云子通过全国文体用品标准质量检测中心的检测,全部指标均符合标准质量要求,并由国家体委体育器材设备委员会颁发了审定证书。 确定符合围棋比赛的要求,批准在全国围棋比赛中成为比赛用棋,同时批准云南围棋厂在“云子”外装盒加印“中国围棋协会监制”字样。同年, “云子”生产量达到万副,销售额达 10 万元以上。

检子工艺3.JPG

何华封就是这个时期年来到云南围棋厂工作的。对于他在“云子”的贡献,围棋厂描述了很多,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都很关键:将滴子头由勺形改进为球形,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;设计了双面凸模具和配套压型机;设计了云子围棋电熔炉,温控部分由云南光学仪器厂计量科谢国柱同志完成;研发了B型新“云子”和仿玉围棋的配方。

12.jpg

我们现在看到的“云子”制作过程中,“滴制”的工具为球形,勺形改为球形,解决了滴制之后棋子大小不一的弊病;双面凸形则直接创生了围棋子一个新的系列;围棋电熔炉的发明,为大规模生产“云子”扫除了关键阻碍;B型新“云子”则为棋子走出国门奠定了的不可替代的基础。

      “最早的云子不符合出口标准,经过无数次的试验,最后用硫酸钡解决了这个问题”,何华封回忆道。至于电熔炉,围棋厂的资料记载:1992 年初“硅碳棒窑池炉”电熔炼建成投入使用,从此告别了过去的焦炭炉加坩埚熔炼生产“云子”的历史,改善了生产环境,降低了生产成本,第一次突破了制约“云子”大批量生产的“瓶颈” ,使“云子”产量达到 5.5 万副以上,满足了国内 180 多家围棋专卖店的销售需求,1992 年销售额达到了 100 万元以上” 

白子自然成型工艺.jpg

       “那一年,我一个人拎着几大捆硅碳棒从西安返回昆明,奔波几千里,无比艰辛啊!”,何华封说,之所以自己要亲自去西安采购,是因为当时懂这个东西的技术人员几乎没有,只有自己去了。时隔多年以后,当年在西安街头踯躅奔走何华封应该没有想到,当年看似偶然地一个举动,竟然为“云子”重生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。

不止何华封,历任厂长的成绩,都被云南围棋厂一一的记录在档案里,有些看似很偶然,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奇妙:偶然多了,实则是一种必然,是一种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必然要经历的过程,没有捷径。

敬请期待《云子系列报道(四)云子流衍:秘密与传奇》